7月,受我的母校安徽师范大学邀请参加校友联络员聚会,我坐上了这辆通往芜湖的高铁。149公里,这条往返合肥芜湖的路,我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遍,再走合杭线,看着窗外,已经毕业入职一年多的我陷入了回忆。
万物始茂,迎夏而立。五年前的夏天,我刚上大学,开学第一天报道,父母开车送我过去,早上九点多出发,中午午饭前就到。车里,是对大学满怀憧憬的自己,后备箱里,满载的是家人的关爱。那时我不知道未来自己将要迎接的是怎样的旅程,只知道那是我第一次去芜湖,这个离家开车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的地方,这个我未来四年将要学习生活的城市似乎很特别很美好。
入学后,我多次往返家与学校,那时,合肥芜湖两地,除了开车,就只有坐绿皮火车或者客运大巴,但有时也会有因为节假日客流量增多而抢不到火车票的可能。这样的情况我在2018年的国庆假期就经历了一次,最后不得已去坐大巴,结果高速公路上也堵的水泄不通,傍晚出发,硬生生坐了5个多小时,凌晨才到的合肥。
而火车,常常是人满为患,车厢内永远有与邻座或者挨着站的旅客攀谈的吵闹,总是有香烟味、汗水味、臭脚丫子味、以及馊掉的拖把拖过整个车厢的味道。在耳边不断重复喊叫推销的列车售货员,“花生、瓜子、啤酒、饮料、矿泉水,有没有需要的?”他推着窄窄的小车在人流中来回艰难地穿行,总是不断提醒乘客把座位旁的行李往里面再挤一挤,好让他的小车能够通行,甚至有时候不注意会跟刚接完热水准备泡面的乘客撞个满怀,这便是当时的最优选择——绿皮火车车厢内的环境。坐在列车上,硬邦邦脏兮兮的座椅,也让人觉得十分辛苦难受,似乎人身体的各个感官都在被攻击。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对这段旅程毫无愉快可言,原本觉得离家很近的大学,似乎一下子也被拉远了距离。每次到站台候车,我便觉得时间开始慢了下来,将近两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我曾煎熬地怀疑有五个小时那么久。
上了大学,拿着学校办理核验过的学生证,购买家和学校区间内的车票可以使用半价优惠,所以在合肥芜湖两地往返,半价后的车票也只需要12元而已。路费减了半,可路途难受的感觉不能减半、难捱的时间无法减半。12.0这个数字,也雷打不动的在我往返合肥芜湖的车票上出现了两年。
直到有一天,我猛然看见一篇公众号推文——“商合杭高铁即将全线贯通,芜湖到合肥南最快只需四十分钟!”我点开链接,看着文章里对商合杭高铁的描述,激动到不能自已,用近乎是呐喊的方式念出这段文字,似乎急于让身边人理解这些字组合后被赋予的深刻含义,想要向全天下的人分享这个令人喜悦的消息。而我,也终于在2020年6月28日坐上这条线路开通运营后的首列高铁——G9394次复兴号列车!至今,我都能回忆起那天列车从合肥南站缓缓驶出,自己透过干净透明的玻璃窗户看到的景色。在我的心中,那次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上演了一趟合肥与芜湖之间高铁的“速度与激情”。
去年6月,我顺利毕业,通过笔试面试正式入职中铁四局八分公司。入职初期,为了全面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和重点工作,我翻阅了《奋斗之路》《100个抗美援朝老兵》《我们走在大路上》《奋斗》《争先》《铁路铺架》以及公司其他各类处志、年鉴材料,这些书里一个个生动故事、一张张历史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让我难以忘怀。在通过企业文化展厅升级改造过程中对公司近六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进行整理以及“铺架先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凝练之后,我对八分公司的发展历程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而就在我梳理公司历年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几个熟悉的字眼突然让我停留了下来。“商-合-杭-高铁”,随着指尖划过,我的心也咯噔了一下。我似乎是急于求证一般向公司前辈问道:“商合杭高铁合湖段是我们公司修建的吗?”“对呀!商合杭是前几年我们参与建设的。”听到前辈的回答,我迫不及待的找出作为商合杭高铁控制性工程的长江三桥建成后,在开放日那天自己去现场报道拍摄的照片,也与同事分享了大学期间商合杭高铁通车后我作为乘客的心路历程。我无法描述当时的欣喜,只是急于感叹着为什么这么巧,惊讶好像一切都被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
这次再走合杭线,我又坐上了这辆通往芜湖的列车,它沿着无数参建者铺下的铁轨,不断向前、向前。我坐在舒适的座位上,车厢广播里列车长亲切的问候在耳边响起,抬头看着显示屏里闪烁的335km/h运行速度,我多了一份感慨与自豪。再次透过干净透明的玻璃窗户,我看到了长江,但又好像被什么东西遮住了,无数个建设场景忽然浮现在我眼前。我似乎看到了长江三桥从文字图纸变成实体,在建设者的勤劳和挥汗下立体起来、活起来;似乎看到了疫情向好发展期间,公司按照中央及上级单位部署要求,组织项目员工返程隔离,积极复工复产;似乎看到了无数项目员工为实现开通运营目标奋力抢抓工期,铺下一条条钢轨;似乎看到了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开始联调联试,转入运行试验;似乎看到了线路终于验收合格,通过安全评估,实现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
展望未来既是豪情满怀,也是重任在肩,唯有追求卓越,奋发而为,方能无愧时代、不负自己。来四局这一年,我见识到了国内铁路施工领域吨位最大的1100吨架桥机在巢马、宁马城际铁路大显身手,完成架梁任务;看见了能够实现长轨精准牵引推送,完成滚筒精确布设、回收、堆码、倒运,实现铺轨施工作业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内外首套WPZ-500型无砟轨道智能铺轨机组;见证了国内先进的CPG500型无缝线路长轨条铺轨机组在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将500米长钢轨安全平稳地铺设在有砟轨道道砟上的瞬间;也去到朔黄运输分处肃宁北站切身感受了两万吨重载列车在我面前呼啸而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震撼。我在一次次企业展厅讲解过程中向每一位来到公司的领导、合作伙伴、中铁四局抗美援朝战士、同事、退休职工、新入职员工诉说往昔,与他们一起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深刻领略八分公司“铺架先锋”的企业文化魅力。
成长是怀念和憧憬的天平,这一年,我无数次站在回忆的分叉路口,庆幸自己当初毕业求职时所做的选择。这一年,我实地接触了自己曾未关注到的领域,看到了无数四局建设者奋斗的面孔。这一年,我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站在铁路建设者的角度看一条线路、一座桥梁,似乎每一榀箱梁、每一条钢轨、每一组道岔、每一粒道砟都被赋予上了不同的意义。这一年,我切身感受了通车后沿线城市乘客乘车便捷出行时的幸福,也格外好奇关注无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故事,我逐渐将目光投向施工现场,将相机镜头对准建设工人。
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总有一些伟大的铁路建设,跨越年代,被人们铭记和传颂;生命虽然无法永存,但总有一些人,改写平凡,展现责任担当,留下感人故事和精神传承。匆匆又盛夏,夏日漫漫、凉风悠长,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沉睡的大地,我知道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建筑工地现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铁路铺设、箱梁吊装、地铁维保、封锁改造……处处呈现机声隆隆、吊臂高悬、人声鼎沸、焊花飞舞、红旗招展、你拼我赶的景象。在山峦梁峁、在繁华都市、在乡村田野,在辽阔的神州大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无数个建设者们正奋战一线,他们不减干劲,马不停蹄,干出了建设“加速度”。
过去10年,铁路建设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每一名栉风沐雨、锐意进取的铁路建设者绘就的奋斗印记。今天,我再次为自己加入中铁四局而感到自豪,因为我正与无数建设者为伍,为中国铁路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而努力奋斗。我将与千千万万个四局人一起,成为每一条线路的亲历者、贡献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和奋斗精神。我将成为筑造梦想的“奋斗者”、中国速度的“缔造者”,成为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开路先锋”,成为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铺架铁军”。